苏睿,中共党员,就读于集成电路学院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专业博士2102班,师从程伟明副教授,研究方向为多元氧化物忆阻器的界面特性和阻变性能调控。曾担任微电子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纪检委员。参与科技创新2030—“脑科学与类脑研究”重大项目课题,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“忆阻存算一体化架构设计与芯片研制”,获批一项校级博士生创新基金,主持一项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博士创新项目。目前以第一作者(含共同第一作者)发表学术论文8篇,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期刊论文5篇。在创新发明方面,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,已授权2项。凭借在校优异表现,苏睿获得2022-2023年度国家奖学金,校级三好学生。
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
“我反复询问了自己的内心,在探索中找到了真正的兴趣”在向内探索自我向外探索世界的漫漫长路上,苏睿虽然偶尔也会感到迷茫,但始终坚定脚下前进的步伐。在硕士阶段,苏睿专心于氮化物纳米线光电特性的相关研究,共发表三篇文章。硕士毕业后,为把握半导体行业的前沿动向,丰富对行业动态的认知,苏睿选择参加工作。他先后担任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资深工艺工程师和广东OPPO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技术经理。在工作中他主要负责半导体器件研发,包括存储器的选型整合,研究半导体器件工艺参数与性能指标之间的物理机制等等。由此,他深度参与了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流程,而这个过程也深深吸引了他,让他萌生了一些想要探索半导体前沿技术的渴望。
在工作的四年时光里,他切身经历半导体行业在风雨交加中艰难前行,目睹身边一群优秀的同事放弃国外优渥的工作条件,毅然回国投身于研发工作。他感慨到,在艰难的研发过程中,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,凝心聚力攻坚克难,这样的决心和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他,也成为他日后勇毅前行的精神支柱。当对半导体研究的兴趣日益浓厚,读博深造的目标也日渐清晰。以梦为帆,无惧风雨,苏睿毅然决然地扭转人生轨迹,辞去工作,坚定选择了跨专业读博,怀着明确的目标开启了新的征途。
学有所悟,而后笃行
知不足而奋进,望远山而立行。跨专业读博的挑战使得苏睿的求学旅程相较于他人的注定更为艰难。但他坚定求学信念义无反顾,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。为高效地快速确定科研方向,他从实验室的主要研究课题入手,调研上百篇文献,并从中总结出目前的科研进展,继而得出潜在的研究方向,再结合课题组实验室条件,快速制定出研究计划。在科研的初始阶段,苏睿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,在课题开展后,仍会针对性的检索文献来追踪同行的工作进展,通过浏览关键数据的讨论,重点分析研究中的创新部分,从而把握课题相关的前沿动态。
与此同时,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,苏睿积极总结问题,主动与导师反馈交流。苏睿直言,在科研过程中,多亏有程伟明老师的信任与支持。每当苏睿有了新的想法和实验发现总会第一时间给导师汇报,征求程伟明老师的意见。为了扩展知识储备开阔眼界,把握行业研究的新方向,苏睿也经常主动与其他高水平研究人员交流沟通,从中收获来自其他科研视角下对同一个体系的不同看法,这往往能带给他新的启发。
埋头耕耘 静待花开
立志欲坚不欲锐,耕耘在久不在速。谈到在硕博期间的科研产出,苏睿分享到,虽然他在读研期间发表过两三篇论文,积累了一定的文章心得。但在读博伊始,他并没有仅仅把发表文章当作自己的目标,而是潜心研究认真总结。在聚焦忆阻器的体系研究下,他分列出材料制备与器件应用等不同层面的研究方向,协调管理每个实验之间的进展规划。将以往工作里的成熟经验应用到科研项目的统筹管理中,他会制定好精确到天的科研规划,罗列清晰相关合作的同学,定时交流沟通追踪实验进展。“第一篇论文总是比较难的,但勤于总结就会熟能生巧”有赖于脚踏实地长期积累,在今年,苏睿成功发表了8篇论文,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期刊论文5篇,共申请专利四项,其中已授权两项。
肩鸿任钜,踏歌而行。在追逐星光梦想的征途上,难免有劳累疲惫的时刻。苏睿认为,找到宣泄自己情绪的渠道对于把握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。读博本身意味着压缩私人时间用来科研与工作,但实际上每个人仍需要有科研以外的生活。在巨大的科研压力使得苏睿难以喘息的时候,他会去打球或者锻炼,从而缓解自身的压力。除此之外,他认为和周围人的沟通也很重要,他平时经常和同门与老师聚餐锻炼,课题上的进展与问题也会第一时间讨论分析,互相学习取经。当初,同门带他熟悉课题组实验设备以及操作规范,让他收益良多,现在身为实验室大师兄,他也竭尽所能地将科研心得分享给师弟师妹,帮助他们尽快步入稳定的科研节奏。
苏睿表示,每个研究生要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清楚、想明白、想清晰自己的目标和规划,之后的第二件事就是心无旁骛地去拼搏。在明确自己的理想后,脚踏实地坚定前行,就能事半功倍。谈到未来,苏睿表示他会坚定科研道路,深入探索与半导体业界实际应用结合度更高的科研领域,做到不仅把论文写在学术杂志上,也写在祖国的大地上。